《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报告重磅发布
在“双碳”目标下,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低碳发展承诺、能源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和实现“零碳”电力系统的“主力军”。随着风、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大规模开发,风、光发电全产业链在技术、成本、安全供应、生态效益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1月8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承办的《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 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该报告站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节点,提出了风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识别风、光发电开发的内在优势与产业新机遇、新业态,为中国未来电力系统的绿色与低碳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学院教授王灿为报告发布会致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鲁玺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
与会专家合影(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是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联合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团队共同完成。
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零碳”电力系统的必经之路,风光及配套技术的创新是提高风光系统效率和可靠性的关键。报告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未来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以倍增式发展。在碳中和目标下,2060年中国的风电与光伏装机量将达到2020年风光总装机量的十倍以上,且随着风光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发电效率的提升,2060年的风光发电量将达到2020年风光发电量的十三倍以上。预计到2030、2035、2040、2050和2060年,风电和光伏的装机总量将分别达到所有电源总装机规模的45%、55%、65%、75%和83%。预计到2030年中国风光总装机容量有望达到2200-2400吉瓦,2060年达到5496-7662吉瓦。
根据各地区的风光资源禀赋和现有能源装机特征,报告建议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陆上风电;尽管华东与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较弱,但海上风电资源充足,因此应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华北与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辐射资源,应着重推动集中式光伏发电的发展;虽然华东、华中和南方地区太阳能辐射资源相对较弱,但考虑到大量的电力供应需求,应基于工业及商业建筑面积,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风光技术展望》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气候危机的加剧使各国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更加迫切。此次发布的报告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展望》系列报告的第一份,报告探讨了风光发展过程当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识别风光发电发展的内在优势和产业性的机遇和新业态,为中国未来电力系统的绿色与低碳发展提供支撑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致辞(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邹骥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双碳”目标下该研究报告的重要意义。邹骥表示,COP28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确定了新目标,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正迎来一次全新的、高歌猛进的浪潮。通过十余年实践,中国已开始并将持续引领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科技和产业革命潮流。然而,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前进道路仍面临来自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如现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尚不能承载碳中和所要求的间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短期内全供应链和需求侧尚不能做到动态均衡等,未来需加速打通各方面发展“堵点”,推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良性发展。报告为未来构建技术先进、成本低廉、安全稳定、生态友好的风光发电技术体系提供了明晰的建议,将助力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加速全球气候危机的解决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致辞(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发布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明阳集团董事局主席张传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米塔碳(Meta Carbon)智能科技公司CEO王彬分别作主旨报告。另有来自企业、科研院校、智库、行业协会等的十余位专家在现场进行了深入讨论。来自中国日报、澎湃新闻、中国能源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环球网等近十余家媒体代表现场或在线参加了报告发布会,发布会在线观看超20.8万人次。